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安装可视门铃、智能门锁,可能侵犯邻居隐私了 当前观察
发布日期: 2023-04-23 14:45:25 来源: 澎湃新闻

近日,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一起邻里可视门铃纠纷案。因拍摄到邻居日常进出信息,侵犯了邻居的隐私权,法院判决业主拆除该可视门铃。该话题随即冲上微博热搜,引发各方讨论。


(资料图片)

本文图片均来自“法治日报”微信公众号

可视门铃、智能门锁、摄像头等安全设备在近些年走进千家万户,但是由于其可能会观察、记录并存储其他业主的活动情况,常常成为邻里纷争的导火索。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我国法律对此的规范尚不完善,安装主体等仍处于空白地带,导致因安装可视门铃等侵犯他人隐私权的问题屡见不鲜。

公民个人隐私大致可分为安宁性隐私和信息性隐私两大类,邻里间安装可视等设备,“顺其自然”地会对他人进行了监控,这一行为主要是容易被定性为安宁隐私权被侵犯。而在当今互联网发达的时代,监控录制下的视频会成为个人信息的载体,拍摄后传播监控内容还可能导致对信息隐私权的侵犯。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也就是说,对于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予以侵害。

基于上述规定,除了权利人明确同意以外,如使用带有监控、自动摄录等设备,侵害他人私密空间、私密活动信息,就属于《民法典》中关于隐私侵权和违反个人信息保护的情形。倘若业主门口安装的可视门铃正对的是楼道及电梯间等公共通道或区域,则业主的行为通常不属于妨碍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一般而言,住宅内部被认为是纯粹的私人空间,摄录设备拍到该区域信息无疑会被认为侵犯了公民生活安宁的隐私权;而作为住宅这一私人空间与外界连接的唯一通道,即邻居之间门对门的这部分区域,则可以看做是私人住宅空间的当然延伸,因为居家者出入的基本信息都承载于该空间内。

正因如此,在上述案例中,法院认定相邻住户的门口并非公共区域是合理的,可视门铃记录邻居的日常进出信息有侵犯他人隐私权之嫌。

那么,该如何划定自身隐私和他人隐私的边界呢?可视门铃和监控的位置、角度以及高度,都会直接决定其录制范围的大小,倘若摄录范围覆盖了邻居的必经通道或是内室空间,则可能被认定超出合理使用范围,无疑侵害了他人隐私。

而在采取了必要遮挡措施的情况下,只要不会记录其他业主出入信息及内室空间等,则可以认为可视门铃或是监控的使用,对邻里通行造成的影响并未超过合理的限度。对此,除了生产厂家要注意科学设计外,还需使用人主动证明自己家的摄录设备处于合理范围内。

换句话说,虽然当前法律并未对可视门铃、智能门锁、摄像头等的安装作出明确规定,但并不意味着个人使用这些设备不受到任何限制。业主在安装和使用相关设备时,应采取合理的方式减少对他人隐私等合法利益的影响,并尽力征得相邻业主的同意。在可能对他人隐私造成威胁且相邻业主明确予以拒绝的情况下,则应当考虑安装可视门铃等设备的必要性了。

随着智能家居产品的发展,可视门铃等智能化产品的使用日益普遍。但使用者必须注意相关产品的日常使用不能侵扰他人的生活安宁,在安装前应当尽到妥善的注意义务,并选择合理的安装方式和安装位置以减少其不利影响,而不是“只用不管”。智能家居产品的设计生产者也应通过技术手段加以完善,避免智能家居产品的使用产生侵犯他人隐私权的风险。

来源 澎湃新闻

关键词:
24小时热点 精彩推荐
资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