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世界观热点:【非遗周刊】聊城杂技:续写千年传奇
发布日期: 2022-10-15 08:26:33 来源: 速豹新闻网


(资料图)

位于古运河畔的聊城,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液,江北一都会”,这里也是中国杂技的发源地之一。杂技,国家级代表性非遗项目,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便已出现的这项古老技艺在历史中不断发展,更形成了富有齐鲁特色的文化体系,在当今诸多文艺活动中绽放其光彩。

聊城拥有悠久的历史,代表农耕文明的黄河文化与代表商业文明的运河文化在这里相互交织,赋予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底蕴与历史风貌。聊城拥有5000余年的文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杂技技艺便在此孕育。新石器时代晚期,聊城是东夷人活动的主要区域。聊城杂技的历史可追溯至此时。东夷人擅长狩猎 、骑射,这为杂技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据《史记》记载:杂技源于角抵,又名蚩尤戏。而传说中最早的角抵英雄蚩尤,生前主要活动区域之一就在聊城一带,死后其首葬在聊城寿张。秦汉时期,百戏又被称为角抵戏,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尤以杂技为主。

春秋战国时期,聊城杂技马戏得到初步发展,到汉代时,已发展较为成熟。三国时期,在聊城东阿一带,杂技马戏十分盛行,成为一种以杂技为主兼有其他技艺的表演形式。东阿王曹植《名都篇》 中,便有“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的描述,用以形容当时杂技繁荣之势。相传,曹植也十分擅长百戏的表演。“跑马卖解上大杆,跳丸地圈流星鞭,走江行会保平安,莫忘先拜曹子建。”这首广泛流传于东阿地区的歌谣便是一种佐证。

历史上,黄河经常泛滥成灾。对古时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当农耕无法为生活提供主要来源时,弃农学艺便成为一项更适合的生存方式。在东阿、茌平、阳谷等地区,聊城杂技广泛分布,东阿县孟庄、贺庄、张大人集等村便是著名的杂技村。据《聊城经济社会大全》记载,民国初期,仅东阿一县就有几十个杂技马戏班。同时期,阳谷、茌平、莘县、临清等还有几十个杂技团。这些民间团体不仅往复于中国各地演出,且成为走向世界的杂技演出先行者。

聊城杂技历史悠久,其中更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艺人。在他们的不断努力下,富有齐鲁特色的杂技行业文化体系逐渐形成。聊城杂技主要包括马戏、魔术、表演三大种别,重视腰腿顶功,突出新、难、奇、美、险,艺术风格朴实、英武、粗犷。因此,聊城杂技艺人素有齐鲁英豪之称,表演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一面是深厚的历史渊源,一面是广泛的群众基础,聊城杂技在中国杂技史上占有特别的位置。此外,聊城杂技又因其大众性、丰富性和民族性而成为齐鲁大地的特色文化品牌。1993年,聊城建立中国少儿杂技基地。依托中国少儿杂技基地,聊城建立了聊城蒲公英杂技艺术学校,为这项古老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不断输送人才,回馈大众。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王宇琦

关键词: 聊城杂技
24小时热点 精彩推荐
资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