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近日有媒体报道,河北秦皇岛一学校在校门口摆放桌子贴着“免费碎手机”的标识,并在桌上放着锤子等工具,引发网友争议。校方回应称,摆放工具是希望能震慑学生,学生如果要跟家长联系可以提前报备,将手机交由班主任代管。学生如果没有提前报备偷带手机入校被发现后,校方会砸碎手机,然后照价赔偿给家长。
从“震慑学生”的角度出发,痛快淋漓地一锤子下去可能会起到一定效果。但它所带来的后果恐怕会让校方“得不偿失”。且不说故意毁坏他人财物是否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照价赔偿”的补偿方式还极易引起纠纷,照价以什么标准合适?被砸坏手机里学生的照片、资料等信息如何补偿……这些问题,学校在把锤子亮出来之前是否都考虑清楚了?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老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应以身作则,知法守法,并通过言传身教教导学生遵守法律和社会道德。但学校这个“免费碎手机”的举动,无异于在告诉学生“校规大过法律”,不需要尊重他人财产权,不需要遵守法律。难以想象,学校如此不把法律当回事儿,又能教出怎样的学生?
近年来有关学校和老师砸手机的新闻层出不穷,从2020年3月江苏一高中老师砸学生手机开始,到2021年4月河南信阳一学校组织学生集体砸手机,手机似乎成了“洪水猛兽”。其实上学阶段对孩子的教育,规矩多一些并非坏事。将手机砸碎,笔者相信学校的初衷也是想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好。然而手机作为一种通信工具,无所谓好还是坏。一砸了之无异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当下新时代的教育环境里,棍棒底下都不一定能出孝子,指望砸个手机就能让学生回心转意好好学习?学校这种粗暴做法,只能更加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激起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心理,“为你好”反而事与愿违。
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国家早已出台一系列政策加以规范。早在2018年,教育部便出台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去年年初,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再次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校要将手机纳入学校日常管理。
另外,这个通知里还格外强调——“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现实中,一些学校只看到“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忽略了“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而学校加强教育引导、避免简单粗暴管理正是解决学生手机问题的关键所在。
学生带手机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校园管理难题,无论对于学校抑或家长来说,这个问题都无法回避。试图一锤子解决所有问题,很可能适得其反——当锤子不再具有威慑力之后,学校又该何以为继呢?学生手里没有手机从来不是教育的目的,对于校方来说,关心学生的心理需求,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才能教育和引导他们摆脱对手机的心理依赖。
最后,笔者梳理回顾整个新闻,我们看见了学校,看见了家长,却唯独没有看见学生的意见。或许,下次再制定有关手机管理的条文规定时,学校如果愿意俯下身去和学生一起讨论,制定出一个相对周全的解决方案,类似闹剧便不会再出现。
◎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