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焦点消息!【文旅周刊】乡村博物馆,守护乡土文化宝藏
发布日期: 2022-07-14 15:46:38 来源: 速豹新闻网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作为集收藏、记录、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载体,乡村博物馆以生产生活为依托,承载着地域历史文化,以活态传承的方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山东大地,亦有许多从乡土文化衍生而来的乡村博物馆,或聚焦非遗技艺传承、或融合民俗文化传播,以静态展陈与活态展示相结合的方式留住乡村记忆。


(资料图片)

十里堡乡村记忆博物馆还原乡村生活场景(受访者供图)

活态化传承丝绸文化

“飞梭日日到黄昏,生花妙手织柳绸。”家家户户织绸、织绸木机“咔嗒咔嗒”的响声传入耳畔,是有着“丝绸之乡”之称的昌邑柳疃昔日的盛景。于柳疃镇而言,丝绸不仅是有着悠久历史传承至今的特色产品,亦是当地的文化名片。

为更好地传承丝绸文化,同时让丝绸文化被更多人了解,2018年,昌邑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在位于柳疃镇域南端的中国(柳疃)棉纺城内建成,博物馆由昌邑市棉纺城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旨在展示、宣传、传承地方特色文化。

从无形的文化到有形的载体,博物馆的兴建离不开展品,而展品的收集则多从当地群众生活中来。“博物馆共征集文物古籍3万余件,收集了大量实物,重点是历史上关于柳疃丝绸生产销售等社会活动相关联的重要文物实物。”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副馆长孙玉莲介绍,其中包括丝绸工艺生产流程机具,因柳疃丝绸在当地兴起的绸庄、银号、老邮局、镖局等运营方面产生的实物,闯关东、东山经营柳疃丝绸而产生的相关实物,在国内包括北京、烟台、青岛等地销售柳疃丝绸而产生的实物,昌邑华侨早期“下四洋”(闯北洋、下南洋、下西洋、闯东洋)从事柳疃丝绸商贸活动而产生的实物等。

除面向当地群众征集实物展品外,工作人员亦历时3年半,行程6万多公里,遍访柳疃、都昌、奎聚、龙池、卜庄、下营、围子7个乡镇、街道的早期丝绸工商业者和华侨后人,为28名健在的柳疃丝绸工商业者留下了珍贵的录像资料。同时结合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赴北京、青岛等地走访征集,也邀请华侨等回故乡座谈,进一步丰富了柳疃丝绸史料。

据了解,目前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分为序厅、丝绸之源、丝绸之梦、丝绸之艺、丝绸之乡、丝绸之路、丝绸之光七大展区,此外还新建红色教育厅、绸乡文化厅特色展厅。值得一提的是,除静态的展品展示外,博物馆内还通过非遗技艺向公众全方位地展示丝绸织造技艺的魅力。“馆内每天都有老艺人现场纺织,通过一道道工序的现场展示让公众近距离了解、感受非遗的魅力。”孙玉莲介绍。

时下,作为文化载体的博物馆在发挥展览、教育等功能的同时,亦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成为热门打卡地和校园研学点。“目前博物馆与学校进行了相关合作,定期举办一些研学活动。下一步我们将对内部展陈进行提升改造,与旅游团合作扩大研学规模,展现近代中国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源头‘看得见的乡愁’。”孙玉莲表示。

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以活态展示的方式传承丝绸文化(受访者供图)

让乡村记忆“活”起来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民俗是地方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代际相传的传承载体。岁月变迁中,这些民俗化作大众手中的一件件老物件,记录并讲述着过往的故事。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以这些老物件为载体,以口口相传的故事为依托,记录着乡间故事的乡村记忆博物馆正描绘着乡村里的生活新场景。

当承载着过去生活记忆的老物件集中出现在现代化的博物馆中,不仅留住了乡村记忆,也让乡村的风土人情在这片土地上传承了下去。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展示村史、村情,提升当地居民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打造文化服务平台,以“记得住乡音,留得住乡愁”为载体,2017年5月,临沂市罗庄区盛庄街道十里堡乡村记忆博物馆正式开馆。

从大众生产生活中来,又以崭新的面貌回归日常生活,在通过自筹和征集的方式收录展品数万件的基础上,十里堡乡村记忆博物馆在1400多平方米的展陈中设立了“衣食住行”“人生礼仪”“节令生活”“历史名人”四大主题展厅,从衣、食、住、行、用、艺等六个方面,利用声、光、电、图、实物、多媒体等现代展览科技对场景进行再现和还原,全面展示了源远流长、淳朴厚重的鲁南地区乡村民风民俗。

作为群众“家门口”的博物馆,十里堡乡村记忆博物馆自建成伊始便成为了当地群众的热门打卡地。“到馆参观的观众涵盖了不同群体,其中老年人群体的感触非常深。”十里堡乡村记忆博物馆馆长姚倩倩介绍,除征集来的老物件外,馆内展陈还通过蜡像等方式对沂蒙地区的红色文化进行还原。“比如馆内一处用蜡像塑造的90多岁的老太太纳鞋底的场景,就是沂蒙女性群体的一个缩影。”

博物馆与村史展览馆相结合,在丰富展陈内容的同时让十里堡乡村记忆博物馆成为了游客开启红色之旅的热门打卡地,此外,十里堡乡村记忆博物馆还入选我省首批历史文化展示室和全省村情民俗文化展示工作示范点。

“在以展馆形式传播鲁南地区民俗文化的同时,在追溯历史品味乡愁的道路上,我们也不断发挥匠心精神传承非遗文化,以此衍生出了沂州掐丝彩釉陶和沂州刻瓷等非遗产品。”姚倩倩表示,今年博物馆还将与研学相结合,在馆内开展手工体验活动,让更多群体走进博物馆,在了解乡村记忆的同时留住乡愁。

全方位展示乡土文化

乡村是厚植传统文化的沃土,近年来,围绕留住乡村“形”、守住乡村“魂”,我省推出了系列举措。2014年,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启动,在不新建场馆的情况下,建设一批别具特色的民俗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乡村博物馆,收集和展览富有地域特色、活态文化特色和集体记忆的文化遗产,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在这一工程的推进过程中,博物馆是重要的载体。

聚焦乡村记忆的保护和记录,种类多元、地域特色浓郁的乡村博物馆陆续建成开放,既保留了乡村文化风貌,亦成为乡土文化对外展示的窗口。除却与非遗、传统民俗相结合,与文物资源相结合的乡村博物馆也是乡愁寄托和展示的方式之一。在荣成市俚岛镇中我岛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村文物保护安全员史彩友在打造独具海草房文化魅力的古村落文化旅游景观带和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的同时,将一万余平方米的海草房建成中我岛民俗文物博物馆,展出17000多件具有胶东沿海民俗特色的历史文物,让村民和游客在此能重拾一段历史和乡愁记忆。

关于乡村博物馆的建设,我省亦在不断布局。今年5月我省印发的《文物保护利用“十大工程”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推进文物保护单位集中成片的古村落、古街区保护利用工程,建设乡村博物馆,实施传统民居保护项目。以历史为依托,与现代化生活相结合,乡村博物馆正以融合的姿态不断丰富展陈、拓展形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24小时热点 精彩推荐
资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