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每日速看!【成长周刊】一通电话背后的情感故事
发布日期: 2022-10-27 15:40:33 来源: 速豹新闻网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雯雯 王思羽 实习生 刘飞然

“高中寄宿后,你会多久给父母打一次电话?是单纯地汇报下学习后匆匆挂断,还是嘘寒问暖诉说着想念?”在高中校园里,学生们会利用下课的间隙,来到公用电话亭前,按下一串早已牢记于心的数字,等待电话接通后对方那最熟悉不过的声音。这一情景也勾起了很多人的回忆,公用电话亭这早被时代淘汰的产物,因为学校不允许学生携带手机,却成为高中寄宿生与家长建立联系的主要途径。一通电话,简单交流,其背后还凝结着关心、牵挂、担心等多重情绪,亲子关系也得到进一步升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课间,济钢高中的学生们在排队打电话 记者 张雯雯 王思羽 通讯员 刘宪林 摄

男女生的交流差异

“我的笔芯又快用完了,有时间再帮我买点吧。”“今天我们刚刚考完试,感觉考得还不错”……每到大课间和午休时间,不少寄宿制高中校园里的公用电话就处于“占线”状态,有的学生甚至匆匆吃了饭,就赶忙跑去给父母打电话。等待打电话的队伍十分壮观,成为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每当说起自己给家里打电话的次数较少时,连女士的儿子小张总是这样回应。今年,小张刚上高一,第一次体验住校的他每周给家里打电话的次数并不多,大多情况是在回家前的一两天打个电话,提前问问是否需要坐班车回家。小张表示,平时与同学们相处得很好,也不会感到孤单,另外高中的课程比以往更加紧张,省下排队打电话的时间可以让自己更专心地学习。

与小张不同,刘女士的女儿小王今年虽已上大学,但每每提到自己在高中住校时给父母打电话的场景,依旧记忆犹新。小王说:“我家住在槐荫区,但高中却是在济阳区就读。第一次离家这么远去读书,会经常想家。那时候我就会跟老师借手机打电话,周一到周五时间紧张,和爸妈简单唠唠家常就得匆忙挂断电话,周末不回家时就跑到公用电话亭打,跟父母多聊一会儿。”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采访时发现,男生打电话的次数普遍较少,而女生打电话的次数不仅多,时间也长。不过,学校的电话打到十分钟会自动挂断。“每次和儿子打电话,几乎都是我在提问,他在回答,最多五分钟就聊完了。”连女士说。在济钢高中高二年级副主任、班主任刘宪林看来,这种区别更多地是由男生和女生的身心差异带来的。“男生的性格大多更为大大咧咧,他们更善于通过运动建立起彼此之间的友谊,而女生的心思较为细腻和敏感,甚至有些事情不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她们打电话的数量有所增加。”同时,刘宪林认为,有事才给家长打电话并不代表孩子与家长的亲子关系不好,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孩子们在集体生活中适应得很好。

电话两端的“小心思”

无论打电话频繁与否,时间久了,家长和孩子们也培养出一定默契,电话两端常常有着各自的“小心思”。尤其对于家长来说,孩子习惯什么时候打电话、打电话可能是什么事情,可以说是“了如指掌”,而他们也总能从交流中察觉出孩子最近的心情变化和生活状态。

“月考之后能够主动给家里打电话,就代表这次一定考得不错。”杨女士说,每次考得好时,女儿就会第一时间“来电”,兴奋地聊聊这个、说说那个,还会问自己怎么不问问这次考得怎么样,趁机“炫耀”一番。“但如果考得不是很理想,女儿就会岔开话题,甚至避免这段时间与家里联系。”杨女士说。

根据女儿打电话的情况,李女士也察觉出女儿对于集体生活越来越适应了。李女士谈道,最初女儿刚上高一时,偶尔会在电话里跟自己聊聊最近的生活,发发牢骚。而李女士就通过电话慢慢进行开导,如面对宿舍关系时,李女士告诉女儿每个人的家庭条件、家庭教育都不一样,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需要彼此之间慢慢磨合。“慢慢地,女儿在这方面的交流变少了,我想她一定是适应了。”

一通电话,不仅是家长了解孩子的窗口,也成为孩子们的“安神剂”。“心里烦躁、静不下心学习时,总想找父母倾诉一下。”高二学生小桐说:“假期结束返校后,一下子从较为懒散的状态突然紧张起来,总会有些不适应。就总想给父母打电话,通过倾诉,我的心情也能好很多。”对小桐来说,一通电话既是对闲暇时间的片刻放松,也是情绪上的一种释放。

铃声响与不响都“揪心”

有了对正常状态的“预判”,家长对于电话的“异常”情况也变得更加敏感,甚至有时一通电话能让自己接连好几天陷入不安。

李女士表示,自己最希望接到的是女儿嘻嘻哈哈聊一些琐事,或者缺什么东西了之类的电话,闲聊过后,自己的心里很踏实,也很放心。但如果一听到女儿说最近不太开心或者生病了,李女士在家就会特别着急。“因为孩子有阑尾炎,有一次听她说肚子疼得厉害,我就特别担心,一晚上都没怎么睡。等到第二天、第三天看到孩子没再打电话,我才慢慢放下心来,觉得应该没有什么事了。”

杨女士之前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有一段时间女儿打电话的次数格外频繁,我就很担心是不是她在学校遇到了什么事情。”杨女士提到,但紧接着女儿回家后再返校的第一个周,一次电话也没打,自己急得又是另一种‘抓心挠肝’。”为了避免这种“异常”带来各种猜想和不安,杨女士最终和女儿商量,将打电话的次数固定下来,没有特殊情况,一周打两三次就好。

连女士坦言,与孩子相比,家长反而需要更多时间适应。连女士告诉记者,儿子刚开始住校时,自己每天都在盼着孩子的电话,只是想听听儿子的声音。“在家长眼里,孩子永远还是个孩子,总觉得他到哪都照顾不好自己,后来我才发现,其实孩子的适应能力要远远超过家长的想象。”

一通电话密切家校联系

事实上,电话不仅拉近了家长与孩子的距离,也密切了家校之间、师生之间的联系。

“电话交流中,家长们更多地是对于孩子在校独立生活的关心,而对学生来说,既有生活上的需求,也有压力和负面情绪的排解。”济南高新区实验中学高三级部副主任赵长玮表示,在家长面前,孩子会聊起在校园生活里遇到的各种事情,如个人情绪、同学关系以及对老师的评价等,“通过家长们的及时反馈,这又成为了老师了解学生身心状态的重要窗口。”

刘宪林告诉记者,在学生面前,老师的身份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距离感,因此在遇到某些问题时,他们可能会觉得不便于向老师开口,更想倾诉给家长。也正因如此,孩子与家长的情感输出也为家校合作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

以自己所在班级为例,刘宪林提到,班里女生数量较多,而女孩天生的心思细腻导致她们彼此之间常会发生一些小摩擦。“当同学之间有了矛盾,学生不好意思找老师,只能通过电话的形式倾诉给家长,家长们则会将事情第一时间反映给老师。”在他看来,一方面,学校会指导家长正确引导和缓解孩子的情绪,另一方面,班主任也会在第一时间多方面了解情况,进行协调处理,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通过孩子的一通电话,不仅老师对于学生情况的掌握更加全面了,在家校的共同配合下,家长们对于老师和学校的信任也进一步增强了。

24小时热点 精彩推荐
资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