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鲁西北平原南部,居于黄河北岸,济南市济阳区不仅拥有优良的区位条件,亦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在地区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非遗资源不断沉淀积累,形成济阳以鼓子秧歌、钩绣、黑陶等为代表的,具有浓烈地方特色的诸多非遗项目。如今,在各类现代化活动的带动下,济阳非遗项目正融入大众生活,与民众建立起深度的“连接”,并于其中实现新的传承与发展。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王宇琦
【资料图】
鼓子秧歌演出现场热闹不已(资料图)
历史传承,成就地区非遗项目特色
济水源远,浩浩汤汤。济阳地区自古资源丰盈,物阜民丰。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人文荟萃于此,丰厚的文化底蕴亦逐步形成。姜集乡刘台西周墓中出土的铜器上铸有“洚”字,便是济阳在商王朝初期所在区域的佐证,即此地为逄伯陵方国之地。济阳境内有西周贵族墓群、玉皇冢等20处古文化遗址及孔子闻韶台遗址,无不证明着这片土地历史的悠久。其中,玉皇冢遗址出土的黑陶制品更是此地同属龙山文化影响范围的证明。2500多年前,孔子游历济阳、研修韶乐,留下了“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千古美谈。由此而建立的闻韶台,也吸引了历代文人志士登临并留下千古名句。
饮黄河之水,食黄河水稻。黄河之水奔涌而来,浸润了济阳一方沃土,哺育了一方人民,亦为这里文化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滋养,济阳文化便镌刻着鲜明和突出的黄河“符号”。同时,黄河文化中豪迈爽朗的特色亦影响着百姓的性格。鼓子秧歌、伞棍鼓舞等非遗项目中亦传承着此精神内核。文化底蕴一方面雕塑着城市的面孔,另一方面,亦涵养了城市气质。在济阳,黄河文化与儒家文化相互渗透、融合,成就了这里独特的气质与魅力。
据统计,济阳非遗覆盖10大门类,其中包含济阳鼓子秧歌1个国家级项目,上杠高跷、济南钩绣、济阳黑陶制作技艺、伞棍鼓舞等7个省级及以上非遗项目,济阳黄河泥塑、糖塑等12个市级及以上项目,新市迷戏、仁风柳编制作技艺、济阳老粗布加工技艺等47个区级及以上项目。这些非遗项目共同构成了济阳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城市发展建设增添底蕴与基石。
在济阳,各类丰富多彩的非遗展演、展示活动不断开展,以非遗为代表的各类传统文化不断融入百姓生活,并展示出独特魅力。由此,珍贵的非遗项目也在不断通过各种形式实现传承弘扬与发展。
非遗项目在校园中焕发活力
多措并举,推动非遗项目焕发光彩
悠悠黄河水,脉脉千古情。于黄河岸边发展的济阳非遗,携带着浓厚的黄河文化基因,形成独到的品质,富含地区特色。围绕深入挖掘非遗的黄河文化内涵,加大对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一系列工作正在不断进行中。济阳区改造提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设施设备,制作非遗宣传视频,黄河沿岸非遗的画卷就此徐徐展开。
2020年起,济阳非遗数字化记录工程便在稳步实施。济阳通过田野调查等方式对区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逐一摸排整理,以项目传承人为主线,记录、展示项目传承和实践过程,对代表性传承人所熟练掌握的精湛技艺,进行最大限度地记录,保持项目信息的原始性和准确性。
这些珍贵的资料并没有被束之高阁,而是通过网络平台展示给更广大的群体,共享传统文化优秀成果。在文化济阳微信公众号、济阳文旅云收集客户端及各网络账号中,这些系列记录视频被广泛展示。动人精巧的各项技艺令人叹为观止,济阳更借由此方式不断构建起“云端”非遗展示的广阔舞台。
除线上活动外,各类精彩纷呈的线下活动亦在热闹举办。2021年,第二届全民文化艺术节济阳区鼓子秧歌展演活动中,600余名演员组成的15支鼓子秧歌传承展演队伍展开激烈比拼,为广大市民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演出。值得注意的是,活动同步开启网络直播吸引了20余万人次观看。由此可见,传统非遗项目的魅力正愈发凸显。精彩的活动不仅为传统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成功交上一份“答卷”,亦进一步推动了项目的普及辐射面的增广。
随着济阳各类针对非遗开展工作的不断进行,认可与“点赞”亦随之来临。济阳区人民政府、济阳区仁风镇人民政府双双成功入选“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仁风镇中学获批山东省省级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
广而授之,在教学中实现非遗传承
为促进非遗在社会各界实现普及传承与传播,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济阳推动各类非遗教学活动常态化进行。“非遗进校园”活动不断举办,带动青少年群体不断深入了解学习各项非遗知识;非遗研学活动不断开展,让孩子们在愉快的玩耍中习得文化知识;针对社会层面,各类非遗公益培训课程不断开设……在济阳,学习非遗的“门槛”不断被降低,非遗活跃在百姓生活之中,亦在其中实现传承与发展。
教育引导青少年群体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是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与自豪感的重要方式。在济阳,“非遗进校园”活动在不断深入进行中,为非遗项目带来生机,同时亦提供了传承发展的途径。目前,济阳鼓子秧歌已走进多所学校课堂,项目传承人姚大新、姚永华、豆永元等多次在仁风中学、仁风小学、竞业园学校等开展济阳鼓子秧歌教学。同时在区澄波湖学校、新元学校等地,课程试点工作正在推进。校园中,青少年迎着阳光迈出矫健潇洒的舞步,鼓子秧歌正实现着一代代传承。
在济阳,孩子们不仅可以在校园中学习非遗知识,还可以在研学活动中与非遗进行“亲密接触”。济阳黑陶制作技艺极具地区代表性,也是当地一张响亮的非遗“名片”。在当地文旅部门开设的系列免费研学活动中,非遗传承人徐庆增亲自指导孩子们学习黑陶制作技艺,非遗元素也被深深地印刻在孩子的心灵之中,并将在其成长中不断发挥影响。
与此同时,针对更广泛群体的非遗教育也在济阳不断开展,激发起全民学习的热情。2021年,由济阳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济阳鼓子秧歌公益培训顺利进行了16期。在济阳区文化馆的舞蹈排练厅中,诸多文艺爱好者跟随济阳鼓子秧歌国家级传承人姚大新学习这项历史悠久的非遗舞蹈。传统非遗在走向社会化普及、发展的道路上,便又前进了一步。
剪纸公益培训课程也在济阳开展。课堂上,传承人耐心教授剪纸技巧,多位剪纸爱好者跟随老师进行深入学习。系列非遗公益培训课程不仅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群众文化繁荣发展,也不断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后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