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海绵城市“国家队”纳新,最高可获11亿元补贴
发布日期: 2022-05-07 14:27:26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近日,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联合印发通知,明确2022年将组织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竞争性选拔工作。

这是继2021年评出首批20个示范城市之后,国家层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最新动作。

根据通知,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总数为25个,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确定。

中央财政按区域对示范城市给予定额补助,入选城市最高可获补助11亿元,分3年拨付到位。

分析指出,此举无疑将又一次掀起各地建设海绵城市的热潮。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已有晋城、无锡、荆州、合肥等多个城市提出加速打造海绵城市,湖南更是提出今年将在4地启动省级海绵城市建设。

那么,11亿元的补助怎样才能拿到?海绵城市建设将为城市带来什么?

去年,河南郑州特大暴雨灾情,曾唤起人们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考,海绵城市能够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吗?

2021年7月20日,河南强降雨持续,省会郑州16时至17时一个小时降水量达201.9mm,单小时降雨量超过日历史极值,市民在积水中趟行。

“国家队”纳新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要求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海绵城市建设是目前公认缓解城市内涝的重要举措之一。

2021年曾评选出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唐山、无锡、杭州、潍坊、广州、汕头、乌鲁木齐市等20座城市被确定为首批示范城市。

根据今次的通知内容,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总数为25个,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确定。虽然从数量上看,相较于第一批多出5个城市,但相应的参评城市数量也有所增加。

记者了解到,第一批海绵城市评选共计有31个城市申报,即每个省份推荐一个城市参评。

而第二批评选全国申报城市数量将超过上一次,最多可达到37个。具体规则是,每个省(含自治区、新疆建设兵团)可推荐1个城市参评,但在首批海绵城市评选中被评为A等级的城市,所在省可多推荐1个城市参评。

今年3月25日,财政部发布了中央财政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补助资金2021年绩效评价结果:A档城市5个,分别为山西长治、江苏无锡、湖南岳阳、广东广州、四川泸州。

也就说,山西、江苏、湖南、广东和四川5省,还可以多推荐1个城市。如此推算,今年可能将有37个城市角逐进入海绵城市“国家队”25城大名单。

事实上,无论是省级层面,还是各地城市,都在加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已有晋城、无锡、荆州、株洲、石河子等城市宣布加速打造海绵城市,湖南还提出今年将在4地启动省级海绵城市建设。

特别是第二批海绵城市示范评选通知公布之后,各地的建设海绵城市的脚步进一步密集。

4月25日,新疆建设兵团已将石河子确定为兵团唯一的申报城市。

安徽合肥也明确将争创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列为本年度全市市政公用事业的重点工作。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中国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数量已经有370多个,并且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路上,还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

今年海绵城市“国家队”大名单的角逐,相信城市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政策向西部倾斜

根据通知,成功申报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最高可获补助11亿元,且资金补助政策明显向中西部倾斜。

具体来说,地级及以上城市方面,东部地区每个城市补助总额9亿元,中部地区每个城市补助总额10亿元,西部地区每个城市补助总额11亿元;县级市方面,东部地区每个城市补助总额7亿元,中部地区每个城市补助总额8亿元,西部地区每个城市补助总额9亿元。

那么,想要得到国家的“实名认证”,跻身进入那1/25的示范城市榜单,进而拿到来自中央财政的高额补贴,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基础条件好、积极性高、特色突出——这是三部门给示范城市提出的基本要求。

对申报城市的规模,通知也有相应要求,即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人口不低于50万人,县级市城区人口不低于20万人。

通知还强调,申报城市财力应满足海绵城市建设投入需要,不得因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形成新的政府隐性债务。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面广、投资数额大,目前海绵城市建设主要依靠政府出资。尽管可以通过银行贷款、PPP等方式募集社会资金支持海绵城市建设,但最终还是要政府买单。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俞孔坚认为,海绵城市的核心是基于自然给水更大的空间,让自然河道、湿地、绿地发挥作用,不是投入巨资建设的灰色基础设施。

2021年11月26日,初冬时节,航拍浙江省兰溪市扬子江海绵城市公园层林尽染。

由于海绵城市概念未被某些城市完全理解,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偏差,比如无限制地将投资做大,导致公众认为海绵城市投资成本很高,效益却不明显。

为解决一些城市对海绵城市建设认识不到位、理解有偏差、实施不系统等问题,前述三部委近日还出台《关于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20条海绵城市建设具体要求。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生态市政院院长、中国水协海绵委秘书长王家卓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通知》最大的亮点,是首次明确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

比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必须简约适用,严禁虚假宣传或夸大宣传,避免仅从单一专业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等。

王家卓说,这些“正面清单”是各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必须准确落实的,“负面清单”则直击当前痛点,各城市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切实规避。

从上述申报要求来看,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想要获得海绵城市这个头衔,以及最高11亿元的补助,并不容易。

暴雨来临,海绵城市管用吗

值得注意的是,从“海绵城市”概念提出之后,各地就对海绵城市建设十分积极,但随之而来也出现质疑的声音。

根据住建部2018年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海绵城市建设“应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资源流失、水体黑臭等问题为突破口”,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在现实中,每当夏季汛期城市出现内涝,各地城市进入“看海模式”,海绵城市就被拿出来讨论和质疑。

特别是去年河南郑州特大暴雨灾害之后,网络上出现郑州“535亿打造的海绵城市为什么没‘顶住’暴雨”的疑问。

浙江工业大学海绵城市研究中心主任陈前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技术层面分析,海绵城市解决的是中小雨的径流蓄滞问题,以促进城市地表径流的就地下渗和雨水可持续循环,去年郑州出现的特大暴雨,已经超出了海绵城市所能应对的能力范畴。

海绵城市的技术核心可以归纳为六个字:渗、滞、蓄、净、用、排。陈前虎说,依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各个城市在建设海绵城市时有不同的标准,但通常而言,海绵城市的建设只能应对中小雨的径流蓄滞问题,通过渗、滞、蓄将百分之七八十的降雨就地消纳,避免形成洪峰径流,同时将雨水资源化,促进水文循环。

据他介绍,防洪涝灾害只是海绵城市的其中一个功能,其更重要的功能是改善微气候条件,通过生态绿化改善城市的热岛效应,省下不必要的能耗,应对极端气候。

陈前虎表示,海绵城市是一个综合建设的概念,一些相关的水利工程、民生工程也应该是包括在内的,在理解海绵城市建设时,不应将其与一些雨水管网、地下蓄水池等工程、应急排涝措施混淆。

“我们的城市化进程存在一大问题,整个城市全是混凝土密不可透,如果不建‘海绵’,所有的雨水、地面的径流都将汇聚起来。”他认为“海绵”是现代城市雨洪管理的重要概念,解决的是常态化的降水、积水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缓解城市内涝、控制合流制溢流污染、削减分流制地区的雨水径流污染,有助于缓解缺水问题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等。

王家卓表示,尽管具有上述多种作用,但海绵城市“绝不是万能的”,比如海绵城市建设解决不了流域洪水问题,也不能做到下多大的雨都永远不“城市看海”,对这一点必须实事求是。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万谦也认为,海绵城市不能彻底解决城市洪涝与干旱问题,而是为洪涝与干旱等自然极端气候现象提供更有弹性的处理方式。

陈前虎认为,各地频繁出现海绵城市“看海”现象,实际上说明海绵城市建设力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关键词: 特大暴雨
24小时热点 精彩推荐
资讯新闻